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猎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进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育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制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猎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进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 68 学时,建议 102 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进展学生个性和制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舞学生创新,主要实行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