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给了老师宽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进展的人,学生更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制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心的转变 1.培育音乐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育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进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制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老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制造探究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宽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制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心理负担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不断探究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加的意识,使音乐教学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加,主动进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养,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四、注重情感沟通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