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满意职场故事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满意职场故事 这句话是我导师说的,“根据你们满意的标准去完成工作”。这句话说过已经很久了,但是始终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面,依旧是我如今工作的准则。 说起来意思很简洁,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内涵却很丰富。 首先是何谓满意?满意的标准既然是主观的,自然要从个体说起。 职场新人常会有错觉,认为自己名校毕业,学历高,学习能力强,工作中这么一些事情还做不好?事实上这种自信常常被挫败,看起来简洁的事情往往埋伏着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工作往往是高阅历要求的,而职场阅历的积累需要过程,新人做不好工作存在客观缘由。 这个阶段,新人的常见问题是错误理解完成“满意”水平工作的能力要求,往往更多看到完成这项工作的基本流程、学问和方法,而忽视或者不了解其中的隐性要求:即跟工作关联各方的充分沟通、对于工作内容的外围内容的理解、过去的阅历等。因此,这个前提下,完成工作的“满意”仅靠个体推断往往不够,需要和上级、老同事的沟通沟通,靠他们来树立满意的标准。 随着个人专业阅历的积累,对于工作满意的标准思索应当深化。回答三个问题: 1、这项工作假如要充分达成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应当完成成什么样? 2、在工作正常完成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做的更好? 3、假如上一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那么个人有没有理由去提高工作质量? 第一个问题是工作完成的标准化问题,即一般层面上的满意。也就是说,依据企业的正常“阅历”,个体应当将工作完成到什么状况,足以保证其在组织中发挥作用。这种一般层面上的满意,往往可以由企业的过往阅历、正式规章、上级或同事的指导获得标准。简洁的例子,便是财务、人事等部门的日常工作标准。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层次的问题,即个体层面的满意。也就是说,在达成一般层面满意的基础上,个体对于工作完成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标准。这时候的标准就有相当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于工作的认识。个体要加深对所从事工作的认识,深刻理解工作的内容和作用,参考外部的先进阅历,为自己的工作树立标杆。讨论认识的过程往往便是学习和思索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涉猎专业书籍、商量或者其他资料。通过这个过程,开拓自己的工作视野。 另外一个好处便在于培育了个体工作的主动性。个体假如不情愿主动去思索工作,又怎么能希望他在按部就班之外,能够很好去应对各种状况,甚至提出制造性的解决方法或者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