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二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观后感个人心得 平语近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观后感个人心得篇一 从《平“语”近人》悟初心使命 近日《平“语”近人》第二季热播,第一集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思政课堂上,当时的我只觉震撼与感动,并不能理解到背后的深刻内涵。 后来,我入了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党的理论,进行相关社会实践,对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人民的重量等等逐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经过不断地学习,未来前进的道路在我眼前慢慢清楚,就像是电影切换镜头后的聚焦。大学毕业后,学生到选调生的身份切换,我的镜头也就聚焦到基层,聚焦到服务百姓的工作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像一颗颗鹅卵石,激荡起我心中的无限涟漪,总书记的人民理论、初心评述也成为我的价值遵循。 赤诚之心照月明。“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诗句,出自孟郊写给达奚舍人的自荐。词句意在希望达奚舍人可以公平公正地推举孟郊做官。这里的“公烛”也出自一个典故:曾有一位官员,夜批案牍读到家信时,把工作所用的蜡烛熄灭。此后,“公烛”就用来彰显古代官员大道无私的崇高境界。回顾党史、国史会发现,此句正是历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战争年代,夏明翰、杨靖宇那样的共产党员用生命开辟真理之路;建国初期,王进喜、焦裕禄那样的共产党员用奋进开拓富强之路;邓稼先隐姓埋名 28 载,开创国之重器先河、南仁东殚精竭虑 23 年,让“中国天眼”伫立中国西南……孟郊时期的一种希冀,到如今俨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特质。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就是燃烧自己,描绘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满的壮美画卷,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为济生民而立命。26 年前,贵州北部一处偏僻的村庄里,滴水贵如油。因为极度缺水,全村老少常年守着一口水井度日,还常常因为打不到水而发生争吵。而邻村却从不为水发愁。但两村之间隔着三重大山、三道绝壁、三道险崖。再将时间向前推动 36 年,1959 年,那年黄有发 23 岁,是缺水的团结村的村支书,他决定改善本村缺水的情况,开始了凿渠引水的工程,但因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工程以失败告终。改善团结村的引水灌溉问题一直深埋在黄大发的心里。终于,机会来了。1989 年黄大发有了进修水利工程知识的机会,已经 53 岁的他,以小学生的姿态潜心学习,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还成为了县水利辅导员。1992 年,黄大发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