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及应用前景 “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从 2024 年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1],在教育领域得以快速传播,各级各类微课竞赛使得微课不断升温。目前,微课已成为国内教育信息化进展的新热点,引发越来越多教育工及商量者的普遍关注。在微课开发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视频设计以及微课的应用问题,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化探讨。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即微型课程,其理念可追溯到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 教授提出的 60 秒课程,要求将概念、讲解、举例浓缩在 60 秒钟的时间内,以便于普及有机化学常识。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 TerenceP.Kee 教授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以促进学生把握核心概念,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学问与交叉学科的融合[2]。“微课”这一概念是在 2024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Penrose 明确提出的,他认为提炼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为微型的学问脉冲,提供学习者学问觉察与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可取得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有效节约学习时间[3]。随着网络视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展,微型化、移动化和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可能,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微小学问点的微课教学理念得以实现。与常规课程相比,微课的教学时间短、容量小,讲授的内容少,要求主题突出、问题聚集,有很强的教学针对性。它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针对某个学科学问点、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源,也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数字化的资源包[4],其本质是在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了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是内容、服务与互动的载体。具有微型化、智能化、可重复使用、持续进化等特点[5]。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开发实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6],它要求老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好、清楚、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表达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调动学生的留意力和兴趣点,促使其可持续地主动学习[7]。微课教学设计是优质微课资源的起点,它对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只有受到留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脑的进一步加工,只有被留意到的瞬时记忆才能被加工成为短时记忆[2]。通过微课的教学设计,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留意力,到达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可以从学习者的先验学问、学习材料的冗杂性、学习材料的组织及呈现方式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