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人我的村 2024 年的春节,当我兴冲冲返回家乡,回到父辈们一直生长生活的地方时,我突然发现这个小小的村子,由内而外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有的是慢慢而来的,有的则仿佛是一瞬间完成的,他们让我欣喜不已、慨叹乡土中国的漂亮变迁。对于这些改变,过惯了传统生活的亲人们有的还不大适应,但是他们知道,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所以所有人都积极支持响应。 不放烟花放礼花。从五六岁记事开始,每年的春节都拉着爷爷去小商店买上一堆烟花爆竹,等着除夕到来就去燃放。春晚倒计时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总会响起震耳的鞭炮声,庆祝新年的到来。早上总被爆竹声吵醒,家里的鞭炮从一千响渐渐变成了一万响。我们哥俩也会点上绚烂无比的烟花,拍着手、叫着好,总觉得每天都是新年就好了。但是,在华北平原的大地上,冬日里我从未见过蔚蓝的天空。 今年,村里的喇叭响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燃放烟花炮竹,污染环境,请各位村民文明过年。村里的商店再也买不到各色的烟花小炮,最心心念念的孩童们只得收了这份想念,拿着崭新的压岁钱买些玩具和糖果。不过村里多了一辆礼炮车,为的是让这个节日有一些喧闹的响声。也许开始会不习惯,但是当我们有机会看到冬日里的蓝天,我想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煤球炉成为老古董。云南的同事说北方有暖气,所以特艳羡北方屋里的温暖。其实小时候村里的供暖并没有像市里那样普及,煤球炉成为村里的过冬神器。快入冬时,家里就会买上一大堆煤球备着,一直用到来年春天。寒冷的冬夜,一家人围坐在煤球炉边,看着电视、打着扑克,汲取着无尽的温暖。除了供暖,煤球炉还可以烧水煮饭、烘干衣服、烤花生、烧红薯。 煤球炉虽好,毕竟不环保。每家都有一根长长的烟囱连着室外,不时冒着黑烟,这让天空更加凝重。以前每年冬天回到老家河南,我喉咙总是不舒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本就密不可分,环境搞不好,经济进展也会受到阻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了乡,取暖可以用空调、电暖炉,暖气片也走入寻常百姓家。村里还通了燃气,有了各种方便的小家电,做饭不需要煤球炉了。那个承载着温暖与饭香的煤球炉,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心中美好的回忆。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以前回村子,总觉得住老家不太方便。村头的小路是爸爸上大学那年修的,年久失修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各家各户的垃圾都随意丢弃在路边,过很长时间才有人收走。村子里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