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_第1页
1/18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_第2页
2/18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_第3页
3/18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一、前言 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市、临沧市、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10年全国拉祜族总人口有475023人。云南的拉祜族大部分居住在远离城镇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此房屋建筑形成了其固有的特点。佐扩村隶属于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是一个佤族、拉祜族混居的行政村,地处力所拉祜族乡东南边,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36公里。东邻勐梭镇,南邻翁嘎科乡,西邻力所村,北邻王雅村,辖佐扩、南约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南约是佐扩村唯一一个拉祜族自然村,坐落在背山朝阳的山坡上,有80多户,373口人,其传统民居建筑因地就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干栏式建筑风格。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干栏”一词源于古代南蛮对其住房的自称,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是人类巢居的延长,“干栏”又称“干阑”、“杆栏”、“高栏”、“葛栏”等。“任何建筑,不管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哪怕是一片土墙,一个简易的茅棚,都是对确定自然空间的人为占有、分割和改造利用。穴居和巢居的出现,作为最早的人为居住形式,确立了一种‘人工造作’的空间秩序。后来的建筑形式无论如何转变,皆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对空间复制、移植和制造的结果。”据拉祜族老人讲,远古时候,拉祜族先民学鼠类动物安窝,住在穴洞里,后来又学鸟类安窝,安在树上,但是慢慢地觉察,住在树上虽然很安全,但是活动不方便。由此可以证明,拉祜族先民有过穴居或巢居的历史。南约寨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典型的拉祜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其地理位置处于十分边远的农村山区,作为商量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调查点最适合不过。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进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此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转变。最近二十年来,由于拉祜族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进展以及受外部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样式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种变迁表达在建筑材质、建筑外型及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同时附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一些风俗信仰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迁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孤立变迁,其中包含着拉祜族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整个文化的变迁,因此很值得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商量还不多,许多关于商量拉祜族的书中有写到,但是很零散,不够具体或者只停留在建筑型制的介绍上。本文运用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