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指血液凝结能力受到急性损害的病理生理状态。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仅表现为凝血指标异常而无出血。由于止血机制复杂,某些情况下可同时存在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抗凝药、脓毒症、急性中毒、肝功能损害、严重创伤等都可以造成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上述疾病常见于急诊和重症监护室(icu),常导致严重临床后果,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适当的治疗。目前,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尚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指导,同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诊疗标准,从而给临床工作带来挑战。因此,本共识旨在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指南、整合专家意见,制定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不涉及急性血栓性疾病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一、常见病因和机制专家意见 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在急诊和 ICU 较常见,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和分析病因。1.1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激活形成血小板栓子,是止血过程的启动步骤,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均有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目前把血小板计数<100X10 人 9/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造成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包括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药物、毒物、感染、免疫、出血、机械性破坏、分布异常等。当血小板计数<50X10 人 9/L 时出血风险将明显增加。在急、危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现象相当常见,有研究统计入住 ICU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 14%~44%出现了血小板减少。1.2 口服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药物是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项欧洲研究显示当地 9%的急诊患者使用了口服抗凝药物。常用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 K 拮抗剂(vitaminKantagonist,VKA)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oralanticoagulant,DOAC)。VKA(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Ill子口、⑷、IX、X 的合成发挥抗凝血作用;DOAC 主要包括 Ha 因子抑制剂(如达比加群)和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通过直接抑制对应凝血因子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口服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使用华法林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出血风险大约为 1.0~3.8%/人•年,DOAC 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大出血风险约为 1.2~2.2%/(人•年)。1.3 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和凝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炎症和相关凝血系统异常是脓毒症的主要机制。脓毒症患者凝血紊乱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