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小说《芙蓉镇》的对比叙述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演化与进展都要遵循这个基本法则。像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就普遍存在着事物的明暗、高低、好坏、大小、多少、冷暖、远近,人们非常自然地就会把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这些相反的方面进行比较和对比,就形成了对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比。对比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因为在对比中“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望而知,无需你多费口舌去作进一步的分析解释,其效果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古至今,喜好在作品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家举目皆是,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非常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作,他曾经说过:“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可见对比手法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性、优越性。 《芙蓉镇》是一部在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的作品,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它的作者古华是一位善于叙述的作家,他在《闲话 芙蓉镇 》中就提过,对于中长篇小说的写作,最好的手段就是叙述,因为“叙述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功底”, 他“自己写小说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但古华的叙述并非单纯的叙述,而是在叙述中有对比,在对比中叙述。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 小说、尤其是叙事体小说,它的重要任务以及它要把握的中心就是为读者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就提出要用美丑对比原则来塑造人物,他认为在我们生活的客观现实中,丑和美这两种相对的要素是共存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文艺的真实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所以,他就强调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性,让美与丑共存,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如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就塑造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相融的爱斯美拉尔达作为美的代表与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罗洛形成对比,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本质得以突出显现。雨果的美丑对比原则被许多作家沿用,古华在《芙蓉镇》中也正是巧妙地采纳美与丑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在小说中,同样是底层百姓,面对生存困境,胡玉音的克勤克俭与王秋赦的好吃懒做形成了对比。胡玉音做生意是从“提着竹篮筐卖糠菜粑粑起手”,然后慢慢的过渡为卖“蕨粉粑粑”“薯粉粑粑”,最后才进展为在镇上摆米豆腐摊子。她是靠自己的双手起家,在饥肠辘辘的苦日子中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为了经营好米豆腐摊子,她和丈夫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