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2500字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2500字_第1页
1/6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2500字_第2页
2/6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2500字_第3页
3/6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 2500 字 1958 年 1 月,杨沫的《青春之歌》初版问世,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自然地描写学生运动,塑造在党的领导下,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出版后,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售出 130 余万册,紧接着被搬上了银幕,同名电影成为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的“献礼片”之一,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出版至今的 60 余年里,《青春之歌》仿佛一坛陈年老酒,我们不时能够在文学报刊或杂志上捕捉到一些常读常新的惊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青春之歌》的出版史、论争史,就是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当代政治史与当代文学史。近年来,学界对《青春之歌》等十七年文学作品重读的浪潮此起彼伏,文学理论传统中对于小说价值推断的要素逐渐趋于平和客观,“历史的”、“审美的”和“人性的”成为我们衡量评判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若从这三点来看,《青春之歌》无疑是合乎要求的。 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写道,“语言结构与风格都是盲目的力量,写作则是一种历史性的协同行为。”革命时代作为一种典型情境,在这里,真理由奋斗得来,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显得异常沉重,以至于它为了表现自我不得不借助戏剧性和夸张性。罗兰·巴尔特也认为,革命叙事延续着日常生活的框架,浮夸不实的东西在这种语境下显得实实在在。那些看似夸张的情节和语言,在革命语境下无非是历史的必定选择。《青春之歌》的革命历史叙事无法脱离当时的语境而存在。历史在硝烟中前进,流血与牺牲日日都在上演,青年知识分子的改造已经迫在眉睫。林道静的成长并非她的个人任务,青年知识分子自五四时期起便与中国革命一同成长、成熟。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处在新旧时代罅隙中的“林道静”们被迫远离旧有的历史,成长为前所未有的“新人”。 《青春之歌》较好地处理并完成了主人公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小说中写到进步党员、中间派、底层农民、地主阶级、反革命奸细等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小说中,除了塑造林道静这样一个带有自叙传意味的典型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成长之外,杨沫还塑造了其他角色,有的虽然着力不多,却真实地代表了一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着思想改造的青年男女。这部分青年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下曲折求索,他们历经无望与迷茫、苦楚与探究,或坚定不渝,如卢嘉川、林红、徐辉;或觉醒、转变,如林道静、王晓燕、李槐英;或谅解、宽容,如许满囤、陈大娘;或背叛、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杨沫的《青春之歌》读后感2500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