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昭陵导游词(12) 好,下面我们看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 6 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外表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艳丽。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 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攻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 1936 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大家请看碑,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如今大家见到的明楼是 1939 年重修的。 〔宝城和宝顶〕 大家如今站的对面就是宝城、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 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