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布玩具中的民间工艺 就地取材 布玩具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而产生的。清静、安逸且相对封闭的农耕生活为耗时费劲但又精致奇异的布玩具提供了存在的肥沃土壤。布玩具的基本造型是在布缝的外壳内填人填充物,成为立体或半立体造型。布玩具的外壳几乎涵盖了全部可能的布料,棉、麻、绸、缎、丝、绢、绒布等;填充物更是五花八门:棉花、荞麦皮、高粱壳、锯末、蚕沙、米粒、艾草、干花等等。事实上,布玩具的主要制——孩子的母亲或其他母性亲属常常就是利用做针线活剩下的边角余料甚至旧衣烂衫,就地取材来制作玩具的。裁衣时剩下的布角可以变成动物的身体,旧毛衣上拆下的毛线变成了五彩的绣线,无用的谷壳则可以变成了使玩具可以立起来的填充物,甚至喜糖的糖纸也可以碾成装饰的金丝。这些材料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及的平凡物件,却在妈妈们的巧手下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实在值得赞美。就地取材除了使布玩具得以保持质朴和廉价外,也使其有了鲜亮的地域特征,如盛产蓝印花布的江浙地区,就有特别的蓝印花布玩具,表达出质朴的乡土风格特征。对于民间玩具的制而言,不浪费任何材料、尽可能地物尽其用,不仅是一种有用主义的看法,也是因为某种隐约的对“造物”的敬畏。而这种取材观念,用现代的目光来看则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也与环保的提倡不谋而合。 顺势而为 布玩具是集“雕塑性”与“柔软性”于一体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艺术,在艺术形态学上类似于现代艺术中的“软雕塑”。柔软的布料如何变成立体造型呢?民间布玩普遍接受了最简洁的造型方式:将两片布料缝合起来做成布壳,中间再塞满蓬松的棉花或谷壳、米粒等细碎颗粒。这样布片既能立起来,又能保持柔软的手感,适于幼儿抓玩。这种两片缝合的造型手段,一方面确定程度地确定了布玩具的外部形态:动物的身体常被分为左右两片,荷包也常由正反两片缝合而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针线装饰的基础:人们会在缝合处增加针脚、缝上花边或缀上珠子以进行装饰和强调塑形,这种装饰方法在荷包及挂件上最为明显,甚至一些具象的动物玩具也是如此。当然,布玩具材质不尽相同,制作的工艺的各个有别,但明显遵循着这样的塑形及装饰规则:那就是因材施艺,顺势而为,让技艺尽量符合材料本身的特性,甚至有意夸大其特性,来彰显材料的独特之处。 当然,顺势而为也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布玩具大多由无法制衣的小块碎布拼凑而成,因此常常只能因材造型,这也是为什么布玩具型制一般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