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层战略案例一:力帆多元化战略2005 年 7 月下旬,在新加盟的 211 名大学生培训会上,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首度开口,诠释四年前力帆涉足酒业是“不得不进入以求突围”。2006 年 3 月,力帆正式退出酒业。事实上,自 2005 年以来,力帆就在加强退出酒业等多元化产业的调整工作。在 2005 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上,尹明善第一次对记者承认“力帆要退出酒业,集中精力搞汽摩。”短短四年,从涉足到退出,从终点回到起点,以进入酒业为标志的力帆的“多元化突围”最终以全线收缩告终。角逐酒业力帆进入酒业是在 2001 年。当时,由于连年的价格战,摩托车行业利润持续下滑,重庆摩帮已陷入无利的尴尬境地。摩帮老大力帆一度寄予希望的东南亚市场,每辆摩托车也仅有 30 元〜40 元利润。据中汽协摩托车分会统计,2002 年上半年整个摩托车行业亏损超过 1 个亿。在尹明善看来,“摩托车已沦落到论公斤卖的地步。”重庆摩帮们一直在寻求突破,选择一个市场前景好的行业进行品牌扩张,便是一种“突围”办法。相比之下,当时酿酒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当,而且进入门槛还比较低。据当时市场调查显示,重庆的白酒市场“一年至少有 23 个亿”,重庆本地酒的份额不到 30%,且年销售额能上千万的不到 10 家左右。即使是重庆人最为得意的“诗仙太白”酒,一年也不过 2 亿元的销售额。据时任力帆投资部部长的谌晓稳称,“早在 2001 年前,力帆就看上了白酒市场。最初选择在四川宜宾红楼梦酒厂贴牌生产力帆酒。”当时力帆与宜宾方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红楼梦酒厂负责每月供给力帆 100 吨白酒,并贴上“力帆”品牌,双方交易价格在两年之内不变,合同期限是无限期。2001 年年底,力帆白酒正式上市,首月销售额达到 100 多万元,随后的 3 个月中更是一举突破 1000 万元,创造了酒业销售的一个奇迹。尝到酿酒甜头的力帆很快就不满足于“贴牌”。2002 年 2 月初,力帆兼并了重庆荣昌金佛春酒厂,重新注册了“力帆顺酒”,开始自己造酒,而且当年的销售目标是 2000 万元,而三年后这个数字是 1 个亿。按照力帆的雄心壮志,不仅酿白酒,还要涉足红酒。力帆高层当时这样描绘“红酒攻略”,力帆计划采用“易货贸易”的方式,在阿根廷用摩托换葡萄酒,然后贴上“力帆拉丁红”标签,在国内市场销售,价位定在中、高档。与做白酒不同的是,“力帆拉丁红”将重点抢占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力争 3 年内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