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_第1页
1/13
王充的教育思想_第2页
2/13
王充的教育思想_第3页
3/13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 27 年——约 97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8 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60 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 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宝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育目标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讨论,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他批判当时重文吏、轻儒生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他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王充的教育思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