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600 字五篇 《理想照耀中国》既是一次有魄力的创新,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首先,文本创作难。一部电视剧通常只讲述一个故事,而《理想照耀中国》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形下呈现给观众 40 个故事,探究出能将 40 个故事聚合在一起的方式,实现“形散而神不散”。 其次,时间紧、分组多、品控难,拍摄极具挑战。一般而言,一部电视剧最多分 B 组、C 组,而《理想照耀中国》却有 15 个导演组,这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就非常考验人。 而且,为了“真实还原故事”增强代入感,该剧秉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采纳了实景拍摄的“笨办法”,先后在浙江、山东、北京、西藏、河南、福建、上海、海南、新疆、内蒙古、广东、云南、四川、甘肃、吉林等全国 18 个省市自治区地投入拍摄,作品涉及要素之多、时空跨度之大、调动难度之高,堪比一场“文艺创作的长征”。 再次,“系列短剧”的模式创新同时意味着挑战。国外“诗选剧”模式并未被全球“移植”,很大的原因在于成本控制。一集换一拨演员,换一批主创,需要有一个理想预算,收入产出比不高。因此,为了压缩成本,国外“诗选剧”很少起用明星。 对比下来,《理想照耀中国》在短时间内集结数百名演艺明星、十几组青年影视创作者完成了这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充分体现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可想而知剧组主创的创制不易、创新不易。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环境的改变会对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倍速观剧成为常态、短视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探究文艺作品新的表现形态是应有之义。 既然主旋律要面对年轻人,那创作者自然应该讨论青年人的媒介使用习惯。30 分钟一集的《理想照耀中国》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探究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增进主旋律与青年人亲近感的一套语态和语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理想照耀中国》所实践的嬗变,对观众而言也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理想照耀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600 字 3 《理想照耀中国》聚焦“中国精神”,在各历史时期中选取了40 个理想人物,进行 40 集“照耀中国”故事的拍摄,以反映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斗争、奋斗、进展和探究的伟大历程。所选取的人物从革命先烈、两弹一星元勋到县委书记、律师医生、抗美援朝战士再到下岗女工、个体工商户、文物修复师,行业职业不一,出场年龄最大的主要角色超过 60 岁, 最小的只有 15 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