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8 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一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仿佛只用了一夜的时间,散落在校园不起眼角落的花朵全部绽放了。打开窗户,暖风送来树木和花蕊特有的芬芳,窗外的麻雀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每当我看到这些欢快的鸟儿扑动翅膀在宽阔的天地飞跃,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一句台词(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过炫丽)。 《肖申克的救赎》是 1995 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它的岁数已经远远大于这批观影的“00 后”。虽说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但我信任一定引起了观影同学很多情感上的共鸣。剧中安迪坚韧的意志,冷静而又睿智的头脑以及追求自由的决心等等,想必一定会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当下疫情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常态下,当大家看到安迪穿越 500 码的下水道,重获自由,在雨中敞开怀抱的那一刻,一定会由衷地感受到“自由“对一个人的无可替代性。当然,由于我们的校园还是足够之大,且大家每天还可以自由地进出宿舍,在操场图书馆教室这些宽阔的天地自由地流动,因此这种局限在校园的”自由“,大家还是安之若素。试想一下,此时此刻假如被”禁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那么人与生俱来的追求”自由“会弥足可贵一些。 这部电影讲的是“救赎“,英文单词是”Redemption“,在宗教的语境中特指一个人从罪恶之中挣脱出来。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其实是瑞德,而不是安迪。正如老瑞德认为的一样,将光鲜羽毛的安迪囚禁起来是一种罪恶,而真正得到了灵魂上救赎的是瑞德。瑞德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了”体制化“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围墙“: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它,诅咒它。时间久了,你习惯了其中的生活。最后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 这句话希望同学们好好揣摩,因为大学的求知过程,就极容易陷入这种“体制化“的陷阱。我还记得去年大一入学的新生见面会上,有将近一半同学在沟通中表达了自己高考成绩的”不甘心“,初入大学门槛的那段时间,应该是大家最有干劲的时刻,因为这就是对一个没有打到预期的大环境的一种抵抗。然而,经过半年的”体制化“,明显感觉到大家那种迫切向上的欲望消减了,有一些甚至是消退了。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我期待能在未来的三年中能多看到几个同学默默地拿起自己的“鹤嘴锄“,去撬动自己命运的围墙。即便是你可能运气不好或是墙壁太厚你始终无法打通这道“围墙”,但是假如你舍命在挖,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