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杨善洲观后感(4 篇) 【第 1 篇】电影杨善洲大学生观后感 5 篇 电影杨善洲大学生观后感(1) 4 月 11 日,我参加了学院党委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观看了教育片《杨善洲》,该片讲述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不退志,坚持 22 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我是怀着无比仰慕的心、满含泪水将其看完的。在这过程中,我感触很深。 杨善洲老书记一生都在为百姓的利益孜孜不倦地打拼奋斗,他为百姓辛勤付出的劳动不胜枚举,但电影中有一段使人印象尤为深刻。杨善洲老书记在退休后,毅然婉拒了上级安排他到昆明干休所安度晚年的好意,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到贫瘠荒凉的大亮山上植树造林,没有树苗,就自我掏钱买,资金不足,就到街上捡各种果核自我育苗,甚至将自我心爱的盆景都移植到了山上,他头顶竹叶帽,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用锄头挖,用手培植,在大亮山一干就是 22 年,他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以往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树木参天,满目葱郁,山变绿了,水长流了,珍稀动物出现了,各种林下经济作物多起来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了。以往矮小精致的盆景现如今已经长成了挺拔的大树,一棵棵小树苗也变成了一片片绿洲,老书记的头发也由青灰变成了飘雪,耄耋之年的老书记干不动了,他二话不说,将价值 3 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而又将得到的大部分奖金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于公,为了百姓,杨善洲老书记不遗余力,呕心沥血;于私,二女儿远在外地教书,想调回家乡的学校与自我的丈夫和孩子一齐生活,上山请他出面请人帮忙解决时,作为父亲的杨善洲严辞拒绝了,女儿很无望的离去。最终,女儿依靠自我的努力调回的家乡。这一幕让作为子女的我们看了很是心痛,不理解父亲的冷漠,不理解父亲的固执,可是,假如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这一切的不理解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杨善洲老书记看来,女儿的请求合情、合理,可是不合法,看得出来,应对至亲的苦苦哀求,杨善洲老书记在破旧的草屋里徘徊、哀叹,甚至坐立不安,内心挣扎片刻之后,在情感与章法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我们能够这样说,他是好人,也是坏人,只是杨善洲老书记的“坏”换来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我们需要这样的坏人。看得出来,在杨善洲老书记的心里,有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唯独没有他自我。他时时刻刻在讨论的是国家和人民,却从来不为个人和家庭谋取任何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