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观后感(12 篇)篇一律的做法,只能显示出晋商这个群体的极度不自信,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与官场结合的生财策略。当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内乱的时候,有一种不自觉的灵魂下跪,唯一的应对就是撤铺,回山西老家!而把祖宗积累了几代的窖藏白银用来兑现当初对存款人的承诺,则具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做法过于顽固和保守,不懂得通融之道,彻底透支了山西商人的复兴之梦。但我以为,对职责感的重视应当成为晋商文化最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相比之下,本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做法就龌龊的多,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过渡冒险买单,却还要分享巨额红利。 影片中的康三爷主政改革时对小户存款的重视,彻底打破了传统晋商票号只依靠达官贵人的传统,这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意义,使金融业从高高上的神坛位置成为小户人家能够自由使用的资金融通的渠道,现代金融学中有关金融促进经济进展的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如票号的存款主要是税款军饷等公款或贵族官僚的私蓄,放款对象以钱庄和少数大商号为主,并且放款对象一般都要详细调查对方资产、用款目的、还款本事、财东情景等基础上,才决定放款与否。当时仅有官府中人才能成为晋商票号的客户。可惜好的改革措施碰上了坏的环境,清政府的倒闭和纸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这一改革措施成为晋商的最终一根稻草,成千上万的小户存款人聚集票号门外,“挤兑”事件频发。历史有时候具有极大的嘲讽意义,但这一点也不能抹杀这项改革的意义。 细细品味,同样的历史政经变革中,伴随着晋商衰败的是江浙商人的顺势而起,成为中国商人的代表,直到今日仍未停止。这跟其衍生于沿海的海洋文化密切相关,海洋礼貌的鼓舞创新、冒险的品质成就了江浙商人,更远一点,英帝国的崛起同样跟海洋文化脱不了干系。而内陆文化天生具有保守的倾向,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席之地但外部环境一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衰败,变得不可避开。 正如电影开篇康三爷天地苍穹间发问一样“天地之大,何以自处”,当今的山西商人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方面前辈的荣耀仿佛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政府、学界纷纷拿晋商说事,企图实现再次崛起;另一方面,“煤老板”的现实境况也让相当多的山西商人羞于应对。能够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山西商人的文化镜像,恰恰因为它的混乱和无力,不仅仅透视出前辈晋商的文化弱势,也折射出当代晋商的无奈,更凸显了电影主创的乏力回天。 最终,我还认为,《白银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