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要先行(家教案例分析)案例 1: 一个讨论生想出国深造,各方面都考查论证后,他到大使馆去办理签证。使馆人员和他谈话时,发现他一边谈话一边乱翻人家办公桌上的东西,并且常常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一边谈话一边嚼泡泡糖,使使馆工作人员感到很不舒适。最后,使馆人员的意见是拒绝出境,理由是这位讨论生缺乏起码的学者风度和应有的礼貌。 一个人素养的高低,往往从他与人相处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来。 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就如同一封介绍信,能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 案例 2: 涛涛今年 8 岁,学习成绩挺好,只是有些不懂礼貌。例如,家里来客人从不主动打招呼,从不会说“谢谢”。父母有时也想批判孩子,但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不过是小事,不想“委屈”孩子,仍然对涛涛宠爱有加。 一天,父亲带涛涛去参加一个比较正式的晚宴,才发现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别人还没入席,涛涛先一屁股坐在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员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涛涛最爱吃的,他竟然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来客们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但父亲还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觉得如坐针毡,难堪得要命,觉得很丢脸。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假如不想“委屈”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让父母委屈。 让孩子学会做现代文明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 、家长示范——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的日常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模仿他人的言行是未成年人的普遍的行为特征。“言教不如身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教子名言。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做人不能有双重标准。试想,假如一个孩子的某种不规行为正是他的父母做过的事,做父母的再来批判孩子的这种不端行为,孩子会服气吗?性子刚烈的孩子可能会当面反击:“这是你们教的!”这时,即使父母送他几个耳光,打他一顿屁股,孩子也许会经不起皮肉之苦而暂停反击,但内心会仍然不服,甚至会从此鄙视父母的人格和怨恨父母的暴虐。在中国的不少城市,人们往往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做父母的怂恿自己的孩子抢占坐位,或者父母抢占两三个坐位让孩子落座,对孕妇、老人、残疾人的困难视若无睹;在公园里,草坪上树有“游人请勿践踏”的告示牌,但做父母的视而不见,领着自己的孩子进入草坪任意糟蹋,或偷摘鲜花供孩子玩耍。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采访上海市的一个小学生徐雄伟,徐雄伟说,他父亲教他做人不要太老实,人家对你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