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第一节病害一、油橄榄肿瘤病分布及危害我市栽植的油橄榄已有发现危害。国内引种油橄榄的各种植区都有发现。受害植株矮小,结实量下降,病枝易枯死,严重的整株死亡;此病在地中海沿岸甚为常见。除危害油橄榄外,还危害流苏属、白腊属、茉莉属、木犀属、连翘属等属中的多种植物。症状危害植株的根部、根颈、主干、枝条、叶柄和果柄等部位。初为小瘤,一般直径 1~3 厘米,有时连成一片、或与枝干伤口等长,外呈乳头突起,浅灰褐色,后色泽加深,表面变粗糙,并凹陷开裂,内为海绵状。后分崩脱落,形成溃疡。以后又长出新瘤,瘤内大量细菌,遇水或空气潮湿,由孔道溢出或呈黏液状附在瘤外。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极毛杆菌,鞭毛 1~4 根,革兰氏阴性反应,病原细菌在肿瘤内越冬。由雨水、昆虫或人为活动传播。经伤口或叶痕等侵入。刺激分生组织,形成肿瘤。病菌能多次重复侵染。发病多在嫁接口附近。潜育期长短取决于温、湿度。温度 23°C,相对湿度 84%时,人工接种后,两周即表现症状。自然情况下约 20 天。防治措施1、"剪除肿瘤是最简易方法。剪下的病枝集中烧毁。树上伤口用 1000 单位链霉素液或0."1%升汞液消毒。2、外地繁殖材料引进时,应严格执行检疫检查制度,严禁引入。二、油橄榄孔雀斑病分布及危害此病在地中海区域普遍发生,以春、秋为重。9 月暴雨多时,发病较重。冬季暖和时,发病亦重。在干燥北非及美洲地区,此病不重。中国自引种后,云南中部首先发现病害。1974 年重庆种植区也开始发现,湖南、江西省2/11部分种植区,亦均有发现,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我市 60—70 年代栽植的油橄榄区内已有发现危害。但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内尚未发现。症状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及嫩枝,造成大量落叶及严重减产。病斑在叶片初为灰黑小点,逐渐扩大,边缘由浅褐变深褐色。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环,形如孔雀羽斑,故名孔雀斑病。病 原 及 发 生 发 展 规 律 病 原 菌 是 环 梗 孢 菌 Seilocaeaoleaginea(Cast.)Hugh.(CyloconiumoleaginumCAST.)。病菌以菌丝或分生抱子越冬。气温 15°C 以上及阴雨天气,病斑外形成霉层,成为侵染源。分生孢子气温或雨滴传播。潜育期一般为两周左右。抱子萌发最适温度 18C—20C。温凉而多雨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发展。由于各地气温与雨量分布并不一致,因此也可出现一年内两个发病高峰期。排水不良或土壤条件较差的林内,发病较重;谷地林木较山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