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法律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 腰椎穿刺一、 适应症1、 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2、 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3、 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 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6、 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7、 特别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8、 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9、 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二、 禁忌症1、 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 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 X 片或 CT 扫描提示有显着颅内压增高者。3、 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4、 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的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5、 穿刺部位的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6、 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7、 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逝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三、 术前准备1、 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2、 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四、 操作方法及程序1、 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2、 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为第 4 腰椎棘突。一般选取腰 3-4 或 4-5 椎间隙进行穿刺。3、 消毒皮肤,铺孔巾。4、 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5、 进针。在选定的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