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疫”线:一封来自远方的家书“裴琦儿,你随医院勇士大军开赴湖北火线战场好几天了,开始我们对形势都是有点一头雾水,心里感到渺茫,我原来以为你气力那么软弱,生活环境改变了,天寒地冻,环境恶劣,能否撑得住?心里嘀咕着,你向老妈回报一些信息后,我觉得你还是有气慨的,乡亲兄妹亲戚好友都说你是勇士,有气质!我说你还是要认认真真保护好自己,要吃好饭,注意营养,要注意休息,不要像在家那样经常熬夜,祝早日胜利归来!”这是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万裴琦副主任医师的父亲,在2月1日晚写给奋战在“疫”线女儿的一封家书。一封家书,传递着父亲对万裴琦深情的问候,以及对战胜这场疫情坚定的信心。万裴琦在接受采访时说,83岁的老父亲是第一次用微信发送如此长的家书,她感到了父亲深切的爱,感慨万千,泪如雨下。据悉,万裴琦是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在武汉黄陂区中医医院负责十楼普通病区的医疗副组长,目前该病区有病人67人。她除了负责病房的医疗工作、查房、临床人员的排班外,还负责病房的行政工作,同时任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部组织委员,负责广西医疗队队员在武汉前线入党的组织工作。2001年刚参加工作的万裴琦,参加了2003年的抗击非典战斗。当时,她在梧州市传染病医院(现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非典来临时,她每天都要接诊疑似病例,还要照顾重症患者,一干就是一个月。她说,当时年轻,没有感觉到累。如今,40多岁的她坦言:“现在疫情形势严峻,面对肆虐的病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一名党员和副主任医师,我们更需要挺身而出,不负使命,做一名党员和一个医生应该做好的事情。”万裴琦只是这次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众多医务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在整场抗疫的“斗争”中,因为需要身穿隔离衣和防护服,而且是衣帽一体,医务人员穿戴好后会出现呼吸困难、憋闷的情况,甚至行动不便,平时的常规操作在此时却难度加倍,对体力和专业都是很大的考验。医务人员戴着三层手套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速度远比平日里要慢很多,工作一会,护目镜上便全是水珠,后背湿透。在工作中的6个小时里,医疗队队员坚持不脱防护服,不排尿,不喝水。而在下班后脱掉防护服和口罩,医疗队队员的鼻梁和耳朵都被勒出压痕,勒得生疼,甚至洗手时水溅到手腕的那一刻,因为手皮被磨破了,引来钻心的疼。虽身着一袭白衣,但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伴侣,面对一场凶险未卜的恶战,他们仍选择勇往直前。2月2日是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第六天,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们义无反顾。这是一场恶战,更是一场硬战,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加油,愿前方的“战士们”多多保重!期待你们凯旋归来!在“战疫”逆行路上奔跑的青年志愿者您好,我们是疫情防控志愿者,请您登记一下,谢谢!”“请您配合我们测下体温,谢谢!”“请您尽量减少外出,注意防护!”“请您……”。从早上8点,队长王汝磊带领着南苑乡西铁营村的疫情防控志愿者们守在昆仑域小区入口,已经4个小时了,身体的疲累没有影响他们,感染的威胁也没能动摇他们。自1月24日,北京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王汝磊驻守在单位,一天没有休息过。他取消了过年的所有安排,全身心投入到西铁营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作为西铁营村一名青年党员干部,他带头成立了由30多个青年人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队伍。通过电话、走访的形式,逐户开展疫情排查工作,不到两天,他们就把小区所有住户的基本情况登记完成,并逐一向他们宣传了防疫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材料。走访中,为了尽量减小疫情传染的可能,他带领志愿队伍不乘公共电梯,改走楼梯,一栋29层的居民楼爬完,汗水早已渗透了衣襟。在排查过程中,王汝磊也遇到了群众不理解的情况,他淡然处之,劝解自己的队员,要以责任为重,防控为先。越是面对不理解,越说明咱们现在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疫情都没吓到咱们,一点点情绪就更不可能了。王汝磊嘴上说着不怕,心中却不免担心着自己的家人,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受感染的几率无疑增大不少,如果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