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教育的多维度与改进 本文:陈慧珍苗素莲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职业生涯教育的学校角色分析学校是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高职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产出的准公共产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但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如今:1.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全程性。教育部办公厅 2024 年 12 月印发的《大学生职业进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24]7 号〕的通知中指出:“把此课程(大学生职业进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准备。从 2024 年起提倡全部一般高校开设职业进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准备,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育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 3-5 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状况制订具体教学准备,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支配学时不少于 38 学时。”事实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把此类课程支配在毕业最终一年,而且没有到达教育部建议的“38 学时”。这就造成了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人为地隔断了连续性,高职生在进行个人生涯规划时过于仓促,缺乏长远和全面的思索,造成了就业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都不满意。其次,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连接性。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般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对口专业毕业生。这两类学生无论在智力与非智力素养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明显,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预备继续升学。在这种前提下,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必需从每个学生的切身条件出发,引领学生顺利地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岗位。但是反观我国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大多流于“一刀切”形式,缺乏独特化教育,学生难以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上成为具备技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弹性人才”。相对于高职生就业率高企的状况,高职生就业质量显得特别尴尬。另外,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只重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连接,忽视了高职毕业生的生涯规划与将来生活的关系、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再次,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同步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进展的自想法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将来的进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主要表达在看法、学问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