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观后感(2 篇)【第 1 篇】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中学生范例 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中学生范例 1 我们的理工大小跑团,已经坚持 4 年了。我们相约在理工大操场跑步,边跑边聊新读的书或是近期的新闻。2024 年春天何老师跟我聊《苏菲的世界》,我在 kindle 买了电子书翻看了一部分。中间因为孩子高考和工作缘故,断断续续一直没有读完。直到国庆有 4天休息,终于读完,感觉自己过了一个圆满的国庆。 以前在自学考试中只是参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考试,对西方的哲学史一无所知。哲学,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系统讨论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紧密联系呢? 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自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 惊叹于作者乔斯坦·贾徳,把这些哲学的硬知识巧妙地镶嵌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那个 14 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奇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探究,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绒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奇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究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哲学书。 苏菲在 15 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 15 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