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1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otationalatherectomy,RA)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进行硏制及开发的[1],1988 年 Fourrier 等[2]完成了首例 RA。1993 年,RA 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此后,RA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RA 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 中 的 一 项 重 要 技 术 , 经 历 过 一 个 先 热 [ 冠 状 动 脉 球 囊 扩 张 术(plainoldballoonangioplasty,POBA) 时 代 ] 一 后 冷 [ 裸 金 属 支 架(baremetalstent,BMS) 时 代 ] — 再 热 [ 药 物 洗 脱 支 架 (drugelutingstent,DES)时代])的过程。在早期 POBA 时代,RA 是 POBA 之外不可替代的斑块消蚀(debulking)技术,可减少术后斑块的弹性回缩。进入 BMS 时代,由于无法解决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的问题,RA 也一度被忽视。随着 DES 的发展,RA 被重新定义为斑块修饰(plaquemodification)的重要工具。斑块修饰强调通过旋磨头打磨钙化斑块之后形成新的通道。一方面 RA 开通的管腔方便后续治疗器械通过;另一方面 RA 能有效修饰钙化病变,有利于支架扩张和贴壁,减少钙化病变对 DES 上药物的剐蹭。RA 有效改变钙化斑块的顺应性,从而方便支架的输送和扩张,结合 DES,可改善远期预后[3]。近些年,随着国内 PCI 手术量的逐年增加,需要处理的复杂病例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比例随之升高,更多的钙化病变或一些复杂病变需要通过 RA 才能完成 PCI。因此/RA 也逐渐成为 PCI 术者所关注的技术。本文在 2014 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4]基础上,结合中国专家的临床实践和共识,阐述 RA 的适应证、操作技术要点以及常见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以期指导及规范中国心血管介入医师在 DES 时代RA 的临床应用。2 RA 的适应证和禁忌证RA 适应证:(1)血管内膜严重钙化病变;(2)球囊无法通过或无法充分扩张病变。RA 禁忌证:(1)旋磨导丝无法通过的病变;(2)明显富含血栓的病变;(3)静脉桥血管病变;(4)大于 90。的成角病变;(5)严重螺旋性夹层。3 RA 操作技术要点3.1 血管入径的选择RA 时根据旋磨头的大小选择桡动脉或者股动脉入径,对大部分患者通过 1.25mm 或 1.5mm 旋磨头旋磨以后可顺利完成 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