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张桂梅央视访谈》有感 丘陵可即,日月不可逾——观《张桂梅央视访谈》有感 原创橙子 子贡高度评价自己的老师孔子,把老师比作日月。他认为普通人就如一座丘陵,可以到达,而孔子却是日月,只可仰视不可以逾越。以前跟学生讲这个内容的时候还想着如今有哪个老师能担得起如此赞誉?直至这次观看了央视关于张桂梅先生的访谈,我终于知道了,现在有一个这样的老师,那就是张桂梅先生。多方了解后,我觉得把张桂梅先生也喻为日月一点都不为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我认为张先生才真正担得起这句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先生随夫到云南支教,从此便在那里扎根了。即使丈夫因病离世也没有改变她的志向,一直默默深耘在云南,直到现在。在别人悠闲安适地工作度日时,她却励志建立女子高中,只为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在病痛萦绕之下,她朝夕陪伴学生运动学习;在别人已在梦乡或者还在梦乡之时,她都在拿着喇叭对话女生们休息或学习。当记者问她为工作付出的是什么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是啊,别人是拿职业工作,而她是拿整个生命付出。她不会停止她的工作,除非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人恩情,以命回报。张先生从默默无闻变得国人皆知的职业转折是因为一件充满爱的普通事。在丈夫因胃癌刚去世不久,张先生自己又被诊断出身体长了个肿瘤,得立即手术。可是,积蓄已为丈夫花光了,所以她只得拖着病体离开医院。县领导、同事以及乡亲父老们知道她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让她安心养病。其中有一个大姐,身边只留五块钱的回家路费,其余全部捐给了张桂梅先生。张先生深深地被大家感动了,就想做实事来报答大家。她说:“我活着干什么,我得做点事。”在张先生看来,平常的仔细教学还算不上真正做事,这次大家善良的人们让她想做更实在的事情来报答大家。她一开始是不愿失去班里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她不断地家访、做家长思想,让家长送孩子们回来学习,费用由张先生自己负担。后来,她发现这大山里面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很多高中适龄的女孩子都回去嫁人了。张先生希望改变这种情况,改变大山女孩、大山母亲的命运,“我当时的初衷是解决低素养的母亲,低素养孩儿这种恶性循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她有了更高的目标——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学校。为了办好这所高中,她节衣缩食,每一分每一厘都用在上面。更甚的是,她疾病缠身,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