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家乡变化有感 原创胡立忠 在外漂泊十五载,再次踏在家乡的沃土上,心中充满了满满的感动和踏实。求学时立志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几番漂泊之后,深刻体会到“月是故乡明”。 在家乡的大街小巷走走看看,发现有的地方竟然辨认不出她原来的模样。感触最深的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尤其是道路的变化真是不敢信任。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家必备“雨靴”,一到雨雪天气大街小巷全部是泥水,常常看到马车或行人深陷淤泥的情况。还记得我家后边的那条街,因为地势比较洼一下大雨这条街就变成一条大河,大水蒸发完了又变成一条泥道,行人只能沿着墙根走路。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现在这条路已经是一条宽阔、洁净的柏油路。从路边聊天的婶子、大娘脸上情不自禁的微笑就可以感知她们满满的幸福感。路刚修好的时候,我妈常常说:“这路修的是真好,以前想都不敢想村里会有这样的道路”。 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成果在我们这个小乡村也是遍地开花。以前的泥泞道路不仅变成了柏油路,路边还有了健身器材,乡亲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锻炼身体,健康意识增强。从冠县去梁堂镇的路口,现在应该是青年路路口,醒目的“赵建民故乡”雕刻体现了梁堂的文化底蕴。沿着青年路往南到达一座桥,梁堂镇政府深刻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漂亮乡村,现在的小桥被打造成漂亮的主题公园,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再说说村容村貌,现在村里不仅有整齐、通畅的街道,而且村里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整齐排放的垃圾桶似乎在说:“看,我们村的街道多洁净!”常常会听到村里老人说:“你们城里有什么好的,现在我们农村不仅洁净洁净,而且空气好,比城里强多了。” 上述的这些只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外在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的家乡变得如诗如画。但是最重要的是农民心理的变化、精神面貌的改变才是最触动人心的,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惠及全国不计其数的农村、农民。现在农民的腰包更鼓了、精气神儿更足了,更加提升了决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力。家乡的变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