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宝与需要关系的探究财宝与需要关系: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状况的经济哲学探究 马拥军 毛小扬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2433) 摘 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性状已经发生了改变:2000 年以来的过剩经济表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在解决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同时,现在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进展“文化生产”上来。为此,首先应当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财宝观从效用财宝观到货币财宝观再到资本财宝观的变化,用需要财宝观取代货币财宝观和资本财宝观;其次要把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想要”(偏好)区别开来,从人本价值观对货币价值观、资本价值观的超越方面,讨论需要的层次和结构,以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扬弃异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讨论财宝和需要关系的变化,重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由此出发,建构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关键词:财宝观 需要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价值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简介:马拥军(1967- ),山东省临朐县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讨论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法哲学。 18 大报告提出三个“没有变”,其中之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从总体情况看,这样表述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状况看,这一表述需要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短缺经济时代的表述。21 世纪,中国进入过剩经济时代,使这一矛盾的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物质文化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过剩经济本身就意味着物质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因为相对于需要来说,财宝出现了过剩;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拉动内需,以及限制过剩的生产能力。假如说有些人的有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如由于全民医保体系和社保体系尚未建立,有些人医保的需要和社保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这是结构性矛盾,不是由于社会生产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矛盾。在物质需要能够满足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在提出“物质文化需要”的时代(中共八大提出“经济文化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改为“物质文化需要”),中国还是短缺经济,温饱尚未实现,因此当时提出的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首先需要抓的物质文明,这就是所谓的“以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