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可能。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定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怀民生、系心社会的。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加,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开了。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间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首以贬谪为题材的名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 韩 愈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