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叙事下科幻小说的特性呈现 摘要:“陌生化”理论与科幻文学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是这种类型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是放在世界科幻小说界,中国的科幻小说由于自身独特的进展历史,造成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对民族国家复兴和进展的焦虑,因而很难仅仅做单纯的科学幻想。而且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家们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自己设定为英美科幻文学中一种“陌生化”的存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用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分析的文本,来探讨其陌生化叙事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 关键词:陌生化;《流浪地球》;“家园”情结;天人合一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讲求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一种复杂化、困难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然后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使自己的知觉模式与作者通过“陌生化”手法所引导读者运用的知觉模式进行沟通,拉开读者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摆脱机械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麻木感、功利和物化的束缚,恢复对事物的原初感受。“使事物再生,把对世界的感受归还给人。”①而科幻小说这种文学类型与“陌生化”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几乎每一部科幻小说都脱离不了这一文学表现手法,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也不例外。而且这部科幻小说与“陌生化”理论的联系还不局限于此,《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的科幻小说,还走出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执着于言说的民族自身的文化衰落和复兴潜力的焦虑主题,突破了英美科幻小说视角中的“他者”形象,从而激起了全世界读者对于地球未来的共同想象。本文将从《流浪地球》的“陌生化”叙事角度,分析这部小说所呈现出的民族特性和世界特性。 1.民族性:“陌生化”的形式架构与内容选择 科幻小说更多的是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看旧的世界,立足于未来、科技的想象世界,提供给我们更好地审视我们现在生活的角度。但这种基于想象的科幻文学的形式架构,并不是完全脱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只是将故事抽离现实世界,放置到一个全新的、未来的环境中,去想象环境的变化会给我们人类及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变化,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在此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思考。因此,科幻小说中的现实是一种“熟悉的非现实”,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实。而《流浪地球》中对于这种“熟悉的非现实”的呈现,无不透露出中国独特的民族特性。带着整个地球“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