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想自杀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想自杀的缘由 在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会有想自杀的念头,那么这背后的缘由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推举给大家的青春期孩子想自杀的缘由,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其实也就是他生存下去的基础,包括温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水平尚可以支持孩子的温饱和安全,但是由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简洁引发人际间的攀比心理。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条件尚未到达完全保障的状况下,也简洁引发父母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因此,在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下,对于自身心理功能没有建设良好的父母,会在无意中将自己的这种焦虑心情影响到孩子。而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忽视需要层次理论中涉及的其他方面——孩子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也是个体生存下去的基础。 二、焦虑传递的“踢猫效应”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与社会其他成员有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关系的实质,事实上是谁向谁投射焦虑。一般而言,在关系中,总是心理功能弱势的一方向心理功能强势一方投射焦虑。比方,在咨访关系中,来访者向咨询师投射焦虑,咨询师承受和关怀来访者化解的焦虑;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向父母投射焦虑,父母承受和关怀孩子化解焦虑。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很多父母可能不仅不能较好的调整自身的焦虑,还很有可能通过“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心情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比自身弱小的孩子身上。所以会出现一些父母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如何没有协作自己、没有理解自己,而没有从自己是否了解和体会孩子的角度出发,这也就是心理学中常谈到的孩子心理“反哺”父母的现象。 三、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建设主要来源于三大支持系统:一是家人、二是老师、三是同伴。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有着至少一个系统的良好支持,可以关怀他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会被轻易击倒。例如,对于一个在学校被老师批判的孩子来说,假如家长可以很好的接纳他和鼓舞他,那么他是可以很好的面对这一事件。退而求其次,假如他有很好的伴侣伙伴可以倾诉,那么也不会给他带来过重的心理创伤。但是,对于一小部分孩子来说,假如他的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欠缺,他当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又不知道主动的求助(如寻求心理咨询),那么就很简洁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所以很多老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