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出处: 中国经营报九问科特勒“”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一场普及市场观念与方法的 营销革命 ,其始作俑者和集大成者非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莫属,现在其经典著作《营销管理》已经成为职业经“理人案头必备之 圣经"“”,其观念方法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运作中奉为圭臬的 圣诫 ,事实上科特勒已经是西方经典营销理论的同义语.然而洪流之中难免泥沙俱下,“我们通过对 科特勒营销"理论体系的再三诘难和实践应用的反复审视,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相当的隐患乃至弊端( 并非简单的只是本土化的问题。 一、营销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市场问题吗? 从《营销管理》的字里行间里无一不散发着这样的气息:市场是确定的并可以被彻底认知的(几乎所有的营销模型都有着对自身精确性的自豪,市场是完全的并合乎理性的(只要有好的产品、定价、促销和渠道任何企业皆可成功。一句话,市场是完美的,所以营销是一个纯粹的市 场问题。 “”然而 看不见的手 果真如此灵验吗?今日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市场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其“结构是不完全的,营销不能仅仅只依靠 看不见的手"“,很多时候 看得见的手"更有必要. “”“出于对 纯粹市场 的推崇,在 科特勒营销"那里你几乎找不到政府的位置,政府只是一个“”孤立的 不可控的环境变量 、一个营销组合和营销流程里都没有地位的因素。然而这显然是对实践的麻木不仁,众所周知日韩企业的成功绝离不开其政府积极干预的力量,在中国很多大企业也“”得益于良好的政府关系。到了八十年代,科特勒也感觉到 非政府营销 的说服力不足,于是新推“出 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和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加入原有的 4P 营销组合予以完善. 然而这新增的 2P 依旧无法令人满意,首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缺乏政治导向,迄今我们仍然无奈地发现政策依旧是一个战略问题而不是一个营销问题;其次着眼点停留于被动地化解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而不是积极主动整合社会资源;再次这政治性的 2P 缺乏明确的内涵,没有给出类似于传统 4P 那样具体的操作工具与操作方法,难以把握的结果自然是难以执行和控制;最后这政治性的 2P 不属于传统营销的职能,因而营销部门不可能独立对其负责. “由于不加思考地沿用了 政治缺位"“的 科特勒营销",“近年来 广告战"“、 标准战"“”和 价格战 一发不可收拾,尤值得我们再三注意。 二、对竞争和竞争战略的漠视能保证营销的成功吗? 很明显,在科特勒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