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着眼于思维和制造性培育的教学模式。通过质疑――假设――探究――拓展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育制造力和制造精神。 一、创设情境,提出质疑 教学中老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讲授《哪种材料传热快》一课.一上课,老师可在3 只不同杯子里,分别倒满热水,提出问题,他们的温度下降的一样快吗?让学生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老师接着说:“那么,大家就一起来讨论哪种材料传热快。"这样就逐渐把学生引入要讨论的课题中。 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猜想、推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在这个环节上也可能出现问题,老师要注意适时地调空和引导,既要鼓舞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同时也要注意灵活疏导。 二、假想设疑,实验求真 在创设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后,老师应及时的巧妙设疑,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如,讲授《纸的讨论》一课时,老师可先让学生从光滑度、吸水性、结实程度三方面进行比较,并做出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来进行验证.学生想出了用手摸光滑度,在不同纸上滴水测吸水性,用栽成同样的大小纸条互相拉来测定结实等等,老师让学生分组都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启发他们的主动地、制造地进行学习,又能逐步训练他们的讨论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设计好实验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求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三、操作探究,整理归纳 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等手段在收集资料后,充分运用制造性想象,在宽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出众多制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选择出最佳方案。在很多课中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这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假设,并说服别人。 如在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纷纷得出实验结果,而且数字完全相同的几乎没有,呈现在实验记录表上的是 12 克、14 克、17 克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应先给学生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学生们分组把自己的答案汇总,再说说自己答案的依据,然后请学生们分析。老师适时指出食盐中含有碘的成分,因此和标准答案有一定误差,使学生们知道科学概念要有事实作依据,在实验中要认真认真、严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