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这节课《长方体的认识》包括两个例题,例 1 是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例 2 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了解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认识长、宽、高。教材强调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培育学生空间观念,构建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沟通、实践操作等活动,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考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育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中培育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沟通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沟通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化地讨论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猎取成功体验。 四、说教法与学法 儿童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因此我打算采纳“自主操作探究、合作沟通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操作活动”贯穿于学习始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学生在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究、做中发现,真正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