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篇第一篇一、抓住动态生成,激励科学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一次分组实验中,我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试剂来探究蛋白质变性的条件,结果看到一位学生偷偷地将酒精灯中的酒精倒出来,加到蛋白质溶液中,发现酒精也能使蛋白质凝固析出而变性。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先肯定了他的探索精神,再问他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他说医院里都是用酒精来消毒的,所以就猜测酒精是否也能使蛋白质变性。我带着全班学生一起为他鼓掌,学习他这种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抓住实验现象异常之处化学实验探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实验现象,如学生在做上教版下第八章第二节中的拓展视野“葡萄糖的检验”实验中,根据预设,教材上讲应该是出现砖红色沉淀,可实际操作中,有学生得到的是黄色的沉淀,有学生还看到了黑色的沉淀。怎么回事啊?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考虑:会不会是反应供热不足?是不是所加试剂的量不对?出现第一种情况的学生通过查资料获知发生该反应时若供热不足,就会有黄色氢氧化亚铜沉淀生成,只要加热煮沸,问题就可避免。出现第二种情况的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制氢氧化铜时,若硫酸铜略多,就会有多余的氢氧化铜生成,氢氧化铜受热分解后便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两组同学经过最后的讨论及实验检验得出一致的结论:该实验一定要确保在碱过量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加热煮沸。可见,“意外”也是一种资源,在意外中学生体验了探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二、利用认知冲突,突破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的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时,便会爆发认知上的冲突,必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发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明白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刀切的思想是错误的。三、整合知识结构,提升学习效率化学知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应及时进行梳理、概括和整合。如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知道二氧化碳可以和碱发生反应,那么分别用什么来检验和吸收二氧化碳呢?我请同学们做了如下一组对比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瓶盖,并摇动矿泉水瓶,这时可以看到第一个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矿泉水瓶略微有点扁,但不明显。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