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提出应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育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化教学立体多维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C-0153-02 目前,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然还是摆脱不了以教为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仍旧是以老师为本,以书本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育,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造成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在课堂上,“教教材,放PPT"是授课的主要形式,教材是学生手上唯一的学习参考书籍,PPT 则是把简单的文字搬上了屏幕,方便老师上课时念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总是很沉闷,缺少活力,学生要么睡觉,要么听不懂做其他的事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量知识经验直接“灌入”学生的大脑中,一切都是现成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展学生个性。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育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一、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 近几年,在走访企业及对以前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技能还比较满意,但对毕业生的进展潜力普遍存在异议.企业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快速上手,但是一两年后就基本定型,“冲劲"明显不足,再提升空间有限。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进展到现阶段,在基于“有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下,因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不到位以及技术进展的动态性,“度”衡量往往会有偏差,造成许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量缩减,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再学习的基础不足,也就是就业后的“冲劲"明显不足。 机电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岗位有用、工具教育和有用教育,而轻专业素养的现象.这就忽略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造成可持续性进展的能力培育偏弱,导致学生后劲不足.要提高学生的后劲,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