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转变的关键期,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如专业知识的储备、智力潜能的开发、个性品质的优化、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等,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进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处理学习、社交、爱情、择业、挫折等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内心的冲突,带来苦恼、焦虑、苦闷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敏感的群体,时代的变迁和冲击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激荡最为明显和强烈,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大学生的过高需求与适时满足之间相对不足,紧张的心理压力与排遣能力之间相对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与转移空间之间相对不足,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所以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影响着人们认知活动的方向、行为的选择、人格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复杂,更容易陷入情绪困扰。所以能够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其情绪问题也由之前的个体性,变更成为群体性的特点。所以其情绪问题呈现以下特点,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进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进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出现以下情绪类型,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实行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