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年制已不能适应培育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已成必定趋势.在实施学分制时,应解决好课程模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问题. 【关键词】 学分制;中等职业教育;解决的问题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从 2001 年新学年开始,省部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仔细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积极开展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的试点工作。……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究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制造与弹性学习制度相适应的办学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为当前四川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吹响了号角。 一、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分制起源于 19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20 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国家采纳,经过 100 多年的探究,学分制在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认为,有两类学校不宜实行学分制:一是以培育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行业针对性强,专业方向窄的专门化学校;二是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的院校。很显然,第一类学校的选课余地很小,第二类学校不具备学分制运作的基本保障条件,因此上述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我国的职业学校是以培育顶岗适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无疑是“专门化学校”,并且绝大多数学校起步较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职业学校对学分制都是绕道而行的。 但近年来,情况有了根本性变化,除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外,职业教育进展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进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人才素养的标准更高了.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身心素养以及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复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人才的规格多样化了.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千人一面的培育模式需要彻底改变,要求职业学校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