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作业管理办法1。目的.1。1。为有效管控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正确反应部门绩效。1.2。科学确定劳动定额,充分利用生产资源,促进生管职能发挥。1。3。科学划分有效作业时间与除外工时界限,有效落实除外工时申报合理化,确保工时作业循环渠道畅通。1。4。暴露影响生产效率的真实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提高综合经营效率。1。5.加强操作系统标准化,确保质量稳定。2。适用范围。凡本公司从事直接作业及辅助生产作业的现场单位,均依本办法实施工时管理。3。名词定义及意义。本办法用词定义如下:3。1。出勤时间的构成.标准时间(TS) a1除外工时有工作代号时间(a)有效作业时间(A)出勤时间3.1.1。出勤时间(L):指常态应出勤的作业时间和加班时间总和。 3。1。2.受援工时:生产单位接受非本单位人在从事本单位作业中的工时投入. 3。1.3。支援工时:生产单位所提供给其它部门使用人员,从事其它部门作业内容的工时投入。 3.1。4。投入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支援工时 3.1.5.有效作业时间(A):在出勤时间中,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或辅助生产作业的有效作业时间。 3.1。6。无效作业时间:在出勤时间中所耗用的非生产的无效作业时间(除外工时)。各项时间根据其内容可细分为若干小分类,并一一给予明确的定义,且附以分类代号,便于检讨追查,供责任追究成本分析(详见除外工时管理办法). 3。1。7.标准时间(TS):依时间标准制订(详见标准工时作业管理办法)。 3。1.8.无工作代号时间(a1):现有标准工时建立时,因新产品、新机种开发试作、修理及其它特别工作无法制定标准工时者,称为无工作代号时间(a1).有效作业时间是指有工作代号时间(a)与无工作代号时间(a1)总和.(项目定义见附件ㄧ) 4.绩效分析项目与数值的意义 4.1。直接生产效率(班效率) 4。1。1。直接生产效率的定义:标准时间+无工作代号时间 TS+ a1直接生产效率= * 100% = * 100%有效作业时间 A式中:标准时间=各工作代号的主作业工时*产量的总和时间+辅助工时的总和时间有效作业时间=有工作代号时间+无工作代号时间 4。1。2.直接生产效率的意义: 主作业时间 辅助时间 效率差 无工作代号时间 无效作业时间 各班别作业员的工作效率的总和,最高以 100%表示之。直接生产效率尚可表示监督者的管理能力及标准工时的准确度,若班效率变化太大,超出(或低于)管制界限太多时,可能反映标准工时有失正确或作业方法已有改变。 4。2.车间直接生产效率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