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的历史及进展现状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起,我国借鉴前苏联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应当时计划经济需要的概预算定额制度,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均由国家统一规定,传统的概预算定额作为建设工程造价定价依据,对我国加强计划管理,减少投资浪费,多、快、好、省地建设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 90 年代,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进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也日益复杂,原有的计价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为此,我国对建设工程造价定价办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调整工程价格的费用项目,修订有关的费用、利润、税金计算标准,取费改按工程类别计取等等。所有这些改革,使建设工程造价逐步反映出其内在的商品属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展,建设工程造价定价方法仍存在许多问题,也说明仍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我国工程造价早在唐朝就有记载,但进展缓慢.自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大的进展,但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系。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政府的计划模式。建设产品价格是通过计划分配建设工程任务而形成的计划价格,概预算定额基价是量价合一的价格。1984 年,建设工程招标制开始施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开始突破传统模式,但形式虽变,内容实质照旧.概预算定额的法定地位没有改变。1985 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委员会, 1990 年成立了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1996 年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已确定并行文建立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对学科的建设与进展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该学科已进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90 年代初,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加强动态管理"和“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思路,但改革进程十分缓慢,改革也迟迟不见成效.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的相继出台,定额体系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部分材料价格渐渐放开,工程结算时的材料价格调整已经允许,但仍不能满足场经济进展的要求. 2001 年初,国家宣布年内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改制,面对市场,全国大多数省市的定额管理模式将出现历史性的改变,量价分离,单项报价提上日程,使材料价格有走向市场化,定额的法定性地位也将降低,变为指导性。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将一些相关的工程设计法律规范统一的计划,但往往是在法律规范的更新速度是落后的,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在全国有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