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上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双向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广大同仁一直在孜孜探求着;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适时引入,表现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能让对话精神飞扬在语文课堂中,语文课堂会更充满活力,教学效果会更加优化。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对话理论在哪些方面契合呢?对话教学的氛围是怎样的?对话教学的形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作些探讨。一、从孔子的一节课看对话教学的本质对话教学,古亦有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有很好的描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环坐在孔子周围,孔子向学生问志,但他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孔子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尽管当时没有“对话教学”一说,但已充分展现了对话教学的本质。“对话”,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对话在这里实际上被理解为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对话,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我们通过《论语》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对话。“对话”具体到教学实践,指对话教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平等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内容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精神的共享;不是简单的言说,而是生动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协商而是真理的显现。对话教学是一个挑战传统教育的字眼:知识观从“固化独白”走向“关系活态”;课程观从“意义聚合”走向“精神互动”;教学观从“文化传承”走向“文化对话”;师生观从“接受培育”走向“平等交往”。二、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对话精神的契合(一)语文教学目标与对话精神契合。语文教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