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术语]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行为。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设计型研究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第二章学生心理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支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为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客体永恒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 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