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透视之三陈良咨群体性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其发展和演化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同样性质的一个小事件,有的会悄然无息地从现实中消失,有的却能够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其中是什么因素在发生关键性的作用。当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必然会涉及到当前比较时髦的似乎很有理论修养的词汇——机制。查阅相关资料,所谓机制是指一个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以一定的原理为指导,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当我在“机制”理论的迷雾中找不到北时,美国人查尔斯·蒂利一语道破天机:“机制是小范围原因:在广泛范围内,类似的事件产生实质性的相同的和即时的影响。”下面,我将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分为演化机制、发生机制以及比较时髦的蝴蝶效应进行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演化历程以时间维度为主,依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发展逻辑,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群体性事件一般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由于群体性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大部分群体性事件并不能严格按照这样的阶段来划分,各阶段之间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是由单一事件组成的,而是由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一系列事件集合而成。对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做五个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在理论上的意义要大于实践中的意义。一是事件的逻辑起点。之所以界定为逻辑上的起点,是因为很多群体性事件是由多种因素耦合而成的,起始点很难确定。为了分析上的便利,可以从逻辑上为事件确定的一个起点。剖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其诱因主要有四大类:决策有偏差,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政策不到位,一些群众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执法办事不公,侵害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干部作风不第1页共16页好,伤害一些群众的感情。群体性事件的逻辑起点一般可界定为发起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之时,或者说他们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并决定采取集体行动维护自己权益时。比如,四川汉源事件,事件的起因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就派出专家对在瀑布沟修建水电站问2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决定在该地修建水电站。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这段漫长的时间里,XX县区城一直传闻要搬迁,上级政府也不允许县城进行扩建改造。但在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我们不能把它作为汉源事件的起点,因为尽管这些历史背景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联,但关联度不高,在分析过程中意义不大。中央和四川地方政府正式决定在汉源修建瀑布沟水电站、并制定征地拆迁标准时,汉源事件才开始处于萌芽状态,我们应将这个时间点作为事件的逻辑起点。二是孵化期,即群体性事件酝酿期,也可以称为群体性事件的动员阶段。这个时期有可能很长,需要几年时间,如汉源事件;也可能很短,仅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比较狭小的空间某一因素持续发酵,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在孵化期,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与非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完全不同的路径。在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中,如瓮安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安徽池州事件之类的民间泄愤事件,信息传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时间上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曹英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中有比较精彩的分析:在群体性事件整个过程中,信息传播可以存在三个发展阶段:(1)“议论纷纷”阶段。突发案件发生时,现场群众是偶然“碰见”,为自发的、或然的麇集。由于此类案件多为相当惨烈或者3强弱势力分明,大多数旁观者本能地会出现对受害者的同第2页共16页情、对加害者的义愤等“常态反应”,相互间交流、询问、议论,信息传播进入口口相传的轨道。(2)“流言四起”阶段。在这一时期,核心信息形成,信息领袖控制信息源,在口头、文字等多种方式传播下,个体群众相互认知、相互吸引、相互作用,达成群体共识、群体意识,形成同质性的关系网络。社会大众出现对事件之外相关关系的联想,开始聚集现场,出现了演讲等舆论动员的信息传播方式,情绪转为激愤。(3)“谣言惑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