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1气象服务发展历程中的特点1.1服务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锡盟的气象服务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起),国家明确了气象部门实行专业有偿服务后,在最初的气象预报服务、气象资料分析、情报服务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展了电视天气预报、气象121声讯服务、手机短信服务及互联网有关传媒气象信息服务等,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向社会辐射气象信息,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在防雷检测、防雷管理和防雷工程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服务的性质与手段发生了变化从气象服务项目和领域分析可以看出,气象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具有新的性质和特点。一是大部分最初的行政事业服务项目转变为经营性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市场性特点。二是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表现在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展服务业务,如开展计算机网上服务业务、开展声讯、手机短信服务业务等,气象信息服务的准确性、时效性更加形象化和贴近生活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需要。1.3气象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最初的气象有偿服务业务中,一般都以兼职服务队伍为主,尤其在气象基层台站,基础业务人员利用非值班时间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随着服务业务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专业人员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锡盟气象局成立了职能部门开展气象服务工作,部分旗县开始设置岗位,对其加强了指导和管理。这一时期开始,气象服务队伍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1.4服务的效益发生了质的飞跃最初的有偿服务工作是低水平、低层次、松散型的,因此,无论是服务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较低的。从21世纪开第1页共5页始,随着气象服务项目和领域的拓展,气象服务工作初步形成规模,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牧区发展、防灾减灾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创造了较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1.5气象服务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气象服务是利用自身业务技术特点和优势开展服务的,部分服务内容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在二十多年中逐渐摸索前进。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颁布施行,以及随着各地地方气象法规和规章的出台,为气象部门依法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奠定了法律依据。而且,由此产生的气象行政执法与服务工作得以开展。例如,依法开展气象信息服务、依法开展防雷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业务、依法开展对充气升空物施放的管理和服务业务。这种将气象服务业务纳入法制化轨道的进程,是国家对气象服务行为的认可与规范,是建立在气象基础业务基础上的、从部门气象走向社会气象的业务拓展进程。2气象服务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从最初同时起步的气象服务业务的发展过程分析,各地(锡盟内各旗县)气象服务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产生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原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2.1气象服务领域及拓展空间不平衡气象服务属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密切联系。相对而言,由于各地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和发展环境较优越的地区,气象服务业务发展的较快。2.2气象服务管理与服务水平不平衡由于气象部门局站领导基本为气象业务骨干,对于气象服务业务市场性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方式不尽相同;另外各地气象服务队伍人员素质水平存在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气象服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2.3对气象服务工作认识水平的不平衡凡是对气象服务工作重要性具有正确的认识,思想解放,把握商机,则气象服务工作发展顺利、效益明显。第2页共5页2.4气象服务社会化合作的不平衡首先,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服务工作是通过自身的业务向社会辐射、拓展、延伸获得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传媒向社会传播,因此,也就产生了气象部门与信息产业、广电、新闻媒体等部门的业务合作,但合作的多少和利益分配存在着不平衡。其次,部分气象服务工作依托气象行政执法开展工作,由于自身的业务特点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性,在开展具体工作中,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助。例如:在开展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