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摘要。当前,高校虽然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但是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力度不够,教育内容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教育方法单一、灵活性不够,教育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优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必须从转变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精神、拓宽教育途径和健全教育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对策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政策。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在内容、形式、路径、方法、时机的选择和把握上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相符合,力求能够真正触及心灵、激发情感、升华精神、塑造人格、立德树人。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力度不够。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教育育者片面强调贫困生学业教育和安全教育,忽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健康教育,未能认识到贫困生个体的差异性,也未能深入进行具有个体针对性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而空洞乏力。或者简单地把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一般性的学生事务,仅仅重视经济资助,忽视思想教育。二是思想教育观念滞后。贫困生的致贫原因、对待贫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都在不断变化,但部分教育者不能及时优化思想教育内容和改进思想教育方式、手段和措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低下。2.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笼统,内容针对性不强。一是教育内容缺乏群体针对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统一化、笼统化,没有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特别是没有把贫困生同经济条件优渥的学生区别开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具体情境、内容选择和着力点都缺乏群体针对性,重点不突出。有些思想第1页共6页教育内容面向非贫困生有良好效果,用在贫困生身上却可能不理想。二是教育内容缺乏个体针对性。由于对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认识的个体差异性掌握不准确,致使教育内容缺乏个体针对性,不能及时关注和恰当处理贫困生个体急需解决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困惑问题。由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来自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的差异,以及贫困生专业、性别、年级等的不同,一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单一,方法不够灵活。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是教育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的具体教育对策和所采取的具体教育方法。然而,有些教育者对教育路径和方法的运用不尽如人意。一是认识主观片面。有的教育者对贫困生了解不深入,对其思想问题把握不准,单纯依靠以往经验和主观判断开展工作。二是教育方法单一。有的教育者习惯按照文件要求简单执行或通过会议进行思想灌输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活动式、模式化、群体性的教育,缺乏对不同贫困生的差异化具体指导。三是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经验欠缺,必然导致工作方式简单化、一刀切,流于表面、流于形式。4.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一是对贫困生资助对象的认定不精准。有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办法缺乏细则和可操作性,或者存在漏洞相互矛盾,导致在具体认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怪象、乱象。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心而不愿甚至拒绝申请贫困生资格,不贫困的学生反而申请了贫困生资格。有的高校尚未形成动态管理机制,或者存在识别盲区,影响了资助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些都可能引起贫困生的思想问题。二是扶贫助困与育人工作机制相脱节。有的高校重视物质或经济资助而忽视思想教育和人生引导,导致有的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等消极思想。有的高校偏重普遍性、通识性、基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针对贫困生群体及个体的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评估机制不完善。如果评估方法不科学、指标不完善、激励不健全、过程走形式、结果不运用,必然导致对贫困生的信息收集不全面、管理不科学和共享度低下。第2页共6页二、优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1.针对贫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