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干成为新时期信仰回顾往昔,实干自古是仁人志士实现家国理想的必由之路;古有孔子为传递治国思想周游列国;近有孙中山等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现有亿万同胞为中国梦不懈奋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依然要谈实干,让实干精神成为新时期信仰,方能让中国梦照进现实。实干当成为青年奋斗的人生指南。“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青年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实干,只有在实干中积累经验,磨练意志,提升能力,方能不负青春。正如伟大科学家钱学森,青年赴美留学,婉拒美国优待,毅然回国做研究,躬耕于航天事业,航天事业因他而实现跨域式发展。也如大学生村官秦玥飞,耶鲁毕业归国,从大学生村官做起,于田间地头为百姓排忧解难,在建设基层的同时也升华了人生。习近平同志在五四青年节座谈会指出,当今青年全程参与了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是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从青年开始弘扬实干,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个人理想。实干乃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守则。在当今社会发展弥漫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心态的今天,若人人都渴望投机取巧、玩弄手段、一夜暴富,那这个社会危险矣。只有每个社会主体,无论是医生、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都讲究做踏实事、做老实人,才能保证社会进步发展。正如学校要肃清学风,杜绝抄袭,抵制功利,专注学问,就需要像“布衣教授”般的实在;正如医院要彰显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也需要像“缝兜大夫”专注治病;还如万万千千的企业家,无论是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还是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亦或是董明珠带领的格力,无一不是在实干中崛起。因此,让实干成为每个社会主体的守则,方能文明进步。实干更应是国家繁荣的致胜法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系列领导人寄语,正是在昭示着实干兴邦之重要,古往今来,任何王朝的兴盛,大国的第1页共10页崛起,无一不是靠实干,古有管仲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成为富庶的春秋五霸;近有晚清大兴实干,开启了近代化进程;以及现今改革开放以来,抵制虚拟经济泡沫,发展实业,振兴转型制造业。也如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崛起,二战后的快速复兴,都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真抓实干搞建设而来。现如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越来越务实的党政府带领下,领导干部带有实干,上行下效,国家繁荣指日可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沉下心来,躬下身来,务实做学问,踏实做实事,以“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准则要求自己,只管做,才能有底气说人生是精彩不虚度的,才有勇气说中国是大国强国。第二篇:让法治成为信仰让法治成为信仰刘云山同志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可见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文本,法治体系则是动态的法的实现过程。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让静态的法律从文本走进国民内心,并指导具体行为。卢梭也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第2页共10页“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