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照答案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1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怎样理解政府经济学?1、[案例]: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行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协议制度是实行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重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截止到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协议的职工达 10700 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二分之一以上签订了劳动协议;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协议的职工有2300 万人。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在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例如,在劳动者处在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协议替代劳动协议,以逃避承担对应的劳动法律责任。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总的来看,劳动协议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某些先天局限性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行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据全国总工会记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开始推行后,截至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题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 29.31 万个,覆盖职工 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重要取决于某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尤其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加之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大量存在,故这项制度还远未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重要形式。 ——集体谈判制度能否发挥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有待制度的深入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已覆盖城镇相称多的企业和职工,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记录,截至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协议 63.5 万份,波及职工 8000 多万人。但目前集体谈判重要在企业一级进行,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还没有法律规定,虽然近年也有某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对应的法律根据。相称多的企业中存在着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严重流于形式的现象。这表目前:某些工会和企业重签订轻协商,集体协议部分照抄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符合企业实际。由于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谈判能力有限,国家对某些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仍保持相对的控制权,因而在这些企业中工资谈判还难以真正开展。其主线原因在于谈判主体之一工会或劳工力量的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