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师怎样与学生相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除了做到以上老师的本职外,应怎样更好的与学生相处呢?以便在教学中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不应以“老师”自居,抛弃统治者和发令者的身份,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思想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二.与学生交朋友在学生心目中,老师代表着一种权威,他们希望能够有很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所以老师不能始终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让学生生畏,而是积极的走进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给他们亲切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反而能拉近师生关系,学生更同意去接受老师以及对他们的教育。三.做一个倾听者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他们心中会有很多话语想找人倾诉,有很多问题想与人讨论,有很多困惑想得到指引……这时,作为老师,还应当肩负起倾听者的角色。给他们方向,教他们方法,使他们得到慰藉。这样,那些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倾听后,拥有更多的笑容与自信.四.参加学生活动老师除教学之外,还应该多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让师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学习与生活。在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打成一片,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总之,老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究,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体会到教育的乐趣。老师教书育人,自然离不开与学生的相处。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双方的角色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处事方法。而这种不同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班主任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而学生并不以为然,甚至有可能和你对着干。所以说,要怎样做到和学生相处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开始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适应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沟通。下面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六步曲”:(1)学生很“怕”我,因为我很严厉,会提出各种严格的要求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怕”实际上是一种敬畏,不是屈服,而是臣服。(2)学生有“一点喜爱”我,因为我通人情、以理服人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顾及孩子的心理特征,充满人情、以理服人,消除了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使他们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3)学生能“接近"我,因为我给过他们帮助(4)学生很“服"我,因为我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5)学生犯错误会主动找我,因为他们知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