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教育基础理论第一章 小学老师的教育素养1、 教育目的、素养教育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构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育什么样的人,是培育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素养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面对全体学生,以进展人的多方面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2、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3、 年龄特征、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各种活动和接触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体系,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结构。4、 老师角色、老师资格老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养的使命。老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公民获得老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P571、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育目标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和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育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培育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育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育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目标,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2、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开端,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基础教育是相对于中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