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一、河岸植被缓冲带定义河岸植被缓冲带是一个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被描述为长的、线状的邻近溪流,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水体的植被带。二、植被缓冲带的生态功能(1)过滤径流降低径流速度,过滤径流,从而将沉积物、养分和其他污染物在进入水体之前移除。(2)保护河岸和湖岸植物的根系,特别是乔木,使湖岸的土壤变得结实,经得起波浪、暴雨和泛舟波的打击。(3)吸收养分从化肥和动物粪便中经径流携带进入岸线缓冲带,将可能为树木根系吸收。(4)有效控制洪水缓冲带降低径流速度,从而重新分配径流,并使一部分水量进入地下水,而地地下水进入河流的速度大大低于直接从地表径流进入。这样可以降低洪峰通过时的水量和增加旱季时的河流水量.(5)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植物的木质分解残体和叶片落入湖泊和河流后就成了水体动物的食物,而这些动物是湖泊食物链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组分。(6)维护财产价值利用缓冲带保护水质,维持湖泊的美学价值和市场价值是最为有效的低成本手段。(7)提供美学价值三、河岸缓冲带生态护岸模式传统护岸的功能主要是防洪,为了增加工程强度多使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却忽略了河流与河岸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以及人类与河流间的文化沟通.河岸缓冲带在确保一定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重视河流的亲水性。(一)根据护岸功能进行分类1、亲水型生态护岸亲水护岸植被带的设计旨在保证人类能与河流亲近、享受河流景观所带来的自然美,因此设计时不仅要求周围居民容易靠近河岸,而且强调设计的有用性与安全性.较为常用的方法为通过削坡、修筑阶梯等措施减缓河岸坡度。最好采纳天然石块材料,但是,在缺石少料的地区,可以用植物和混凝土的组合材料。2、生态系统保护型生态护岸生态系统保护型护岸主要是构建利于生物生存的河岸生境空间,保护现有河岸的生态功能而使用自然材料。在需要增加工程强度时,应使用内部有孔隙的混凝土块体护岸,孔隙部分成为利于鱼类生存的空间。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使河岸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和土壤面,形成通风良好的树荫,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制造条件。3、景观保护型生态护岸景观保护植被护岸主要设计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营造一种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人工景观。通常以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主要材料,辅以砌石、水泥等建筑用材加固河岸。(二)按生态护岸用材分类传统的护岸主要釆用工程措施,护岸目的主要为防洪,因此护岸...